您好,欢迎访问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青年科研论坛
艺术创作

青年艺术沙龙|第八期:我心中的“巴蜀鬼才”魏明伦

作者:川剧发展研究中心、魏明伦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09-30 20:07:00

(第八期)

为总结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艺术成就与创作经验,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9月30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以“我心中的‘巴蜀鬼才’魏明伦”为主题举办了第八期“青年艺术沙龙”。活动由副院长徐华威主持,川剧发展研究中心、魏明伦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及全院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640.jpg

董莉、田振晓、严燕、宣宁、程利辉等五位院内外青年学者围绕魏明伦作品的艺术特色、创作理念、文化内涵等进行交流发言。

2.jpg

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董莉《魏明伦川剧创作的现代化书写与内涵阐释》为题,以《潘金莲》与《夕照祁山》两部作品为例,探讨了魏明伦在川剧创作中融入现代意识,运用理性思维对传统川剧艺术进行转化与再创造,并展现其独特的审辩能力;交流了魏明伦在对戏剧精神与观念的现代化追求中展露其现代意识,在对川剧艺术的深刻反思和人文精神的张扬中体现其理性思维,在对心灵文本的自觉追寻与精准把握中展现其审辨能力。强调魏明伦作品不仅丰富了川剧艺术的内涵,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3.jpg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副处长田振晓以《试析魏明伦剧作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为题,谈到魏明伦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的“三独”精神沉淀出“麻辣烫”的主流风格和一戏一招的创作作风;他的作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重现代意识,注重用批判性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引发社会和文化思考;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其在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升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4.jpg

四川传媒学院教师严燕以《跨学科视阈下魏明伦剧作改编研究》为题,谈到魏明伦先生在继承川剧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突破川剧传统表现手法,不断扩充题材范围,融入现代戏剧的思维理念,力求将川剧创作成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形式。她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对魏明伦先生的九部经典川剧作品——《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岁岁重阳》《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好女人·坏女人》进行剖析,探讨川剧与电影、小说、外国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进行改编的创作实践经验。

5.jpg

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宣宁以《简谈魏明伦剧本创作的“间性思维”——以对<四川好人>的两次改编为例》为题,谈到魏明伦对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名剧《四川好人》的两次改编,是其互鉴式创作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剧本创作的“间性思维”。比较魏明伦川剧版《好女人·坏女人》和电影版《四川好人》与原作的差异,不难发现其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在话剧、川剧(戏曲)和电影之间,在自我与布莱希特之间,开放交流的间性态度。正是与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和不同艺术家的互鉴互赏,推动了魏明伦自身艺术风格的成熟。

6.jpg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四川戏剧》副主编程利辉以《<宋襄之仁>读后》为题,从魏明伦“不悔少作”谈起,以其剧作《宋襄之仁》为例,探讨该剧的创作技巧、时代意义以及艺术缺憾等。在创作技巧方面,他着重剖析了《宋襄之仁》如何在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戏剧化过程中,实现结构技巧的戏曲化、人物塑造的形象化、语言唱词的文学化,提出该剧虽是早期之作,但已可看出魏氏戏曲创作技巧的娴熟。在时代意义方面,他指出全剧处处透露着时代的痕迹,是时代风尚的历史镜像式隐喻,其中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认识值得关注。他同时也谈到了该剧可供探讨的一些艺术缺憾。

7.jpg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编审洪霞在点评中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魏明伦戏剧研究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本次与会者的发言切入点新颖、观点独到、思考深入,为魏明伦戏剧研究带来诸多启发。

8.jpg

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分享与点评结合,院内与院外互融。交流发言结束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华威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感谢院外青年学者对此次活动的关注与支持,并勉励我院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断拓展新视野,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推动艺术创新实践。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戏剧杂志
(订阅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期刊投稿

艺术文献数字平台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VR线上展厅

四川艺术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