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青年科研论坛
艺术创作

青年科研论坛 | 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实践探究

作者:文艺评论研究所发布时间:2023-08-18 15:41:44

(第六期)

为了拓展论坛形式、加强青年科研人员业务交流,8月17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组织全院青年科研人员举办了第六期“青年科研论坛”,本期论坛为线下论坛形式,以“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实践”为主题展开讨论,院长谢竹峰、副院长徐华威出席了论坛。

图片 1.png

本期论坛邀请了蒋茜、罗英、刘婷婷、李伟四位青年科研人员围绕论坛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在戏曲改编创作、川剧音乐创作、歌唱听觉感受、四川扬琴传统曲目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

蒋茜 《四川戏剧》编辑部主任、二级艺术研究 

图片 2.png

《望江亭中秋切鲙》是关汉卿的一部重要喜剧,自20世纪50年代始被改编成川剧、京剧、赣剧、曲剧、昆曲等若干剧种,其中尤以川剧、京剧、昆曲三个剧种的改编最具代表性。川剧首先进行改编,剧作家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实现了从杂剧到戏曲剧本的转化,确立了此后改编的基本思路;京剧以张君秋先生为中心进行改编,进一步优化了故事结构,生动展示了张君秋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京剧旦角“张派”艺术确立的标志性剧目之一;昆曲改编竭力展示杂剧原貌,强调原汁原味,最接近关汉卿原著,并借助网络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受到年轻观众的关注。元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的当代戏曲改编从创新到回归,其间展示出时代图景的深刻流转,也反映了人们戏曲观念的变迁。

罗英  戏剧(川剧)研究所三级艺术研究

题目:《川剧音乐创作的当代表达——以川剧<萤火>为例》

图片 3.png

伴随近些年戏曲艺术的发展,种类繁多的新剧目创作生产离不开戏曲音乐创作的继承、创新、发展。以遂宁市川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红色体裁题材川剧《萤火》为例,从川剧音乐创作的角度切入,探究川剧音乐创作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达与思考。分别从“顺应时代,将剧种音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立足传统,守正创新焕发传统声腔活力”“横向借鉴,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为传统剧种注入时代气息”三个方面,阐释川剧音乐创作在表现近现代历史题材作品中,如何运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将古老的川剧艺术与鲜活的舞台形象完美统一,以达成既是川剧,又不失现代感,为广大新老受众群体接受并喜爱的成功作品范例之一。总结出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剧种音乐的发展,对川剧而言当下亟待培养更多既熟悉川剧音乐传统特性,同时又具备专业作曲技能的作曲家。只有留下更多传唱度高、观众喜爱的川剧音乐作品,川剧作为一个剧种才能全面发展。

刘婷婷  音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题目:《歌唱中的听觉感受探究》

图片 4.png

声乐是一门跨音乐、心理学、医学等的交叉科学,是一切与演唱有关艺术形式的基础,其发声的科学性、运用的系统性、训练的长期性,对于学习或从事声乐相关职业的人们来说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为了给学习者在日常歌唱活动中提供心理预期从而实现良性心理建设,对歌唱中的听觉感受进行梳理研究,笔者总结出了歌唱中的听觉感受存在假象和变化性。听觉感受的假象有客观听觉假象和主观听觉假象两方面:客观听觉假象是指演唱者聆听歌唱家发声对其运行状态做出的错误判断;主观听觉假象是指演唱者在客观听觉假象造成的认知基础上,为了得到歌唱家的声音和状态做出的错误的发声运动,此时演唱者内耳的听觉感受产生了主观听觉假象,听觉感受的变化性在于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听觉变化性与演唱环境改变造成的听觉变化性。

李伟  音乐研究所三级演员

题目:《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数量考》节选

图片 5.png

四川扬琴曲目浩繁,然而具体曲目数量多少,不得而知。该项目资料收集历时十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整理现有四川扬琴传统唱本,结合集成志书、音像目录、听众日记,同时采用与艺人、老听众口述相结合的互证办法,对四川扬琴传统曲目的体量做了一次大规模地摸底,并对这上千余出传统曲目作分类、排序、考证等整理研究工作,整理四川扬琴传统曲目包括重复曲目总计1283出。通过文本研究、艺人口述、尾句大腔考证等方法,排除同曲异名、又名、一曲多名、简称等重复曲目,考证出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无重复总量不少于389出。其中新考证出三国曲目总数不少于88出;完整大本曲目有《珍珠塔》《琵琶记》《白蛇传》《回龙阁》《绣襦记》《荆钗记》《铡美案》《清风亭》《玉蜻蜓》九部,共98出;不完整大本曲目如《东周列国》《红楼梦》《古玉杯》《西厢记》《玉簪记》《精忠传》《柳荫记》《三孝记》等五十三部,共计171出;单出曲目32出,其中喜书共10出。

图片 6.png

论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分享者与聆听者之间不断产生共鸣,有问有答,气氛活跃。发言结束后,谢竹峰院长对本期论坛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第一,参与发言的青年科研人员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希望这种专研精神持续发扬下去;第二,本期论坛方式值得提倡,希望不断创新学术交流方式,提升科研人员的综合能力;第三,青年科研人员是我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院形成“传帮带”的人才机制,以老带新,推动全院人才梯队健康发展。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四川戏剧》
稿件进度查询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黄河文化巡展

川剧艺术博物馆

艺术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