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青年科研论坛
艺术创作

青年科研论坛|白小琼:文旅演艺的发展现状和优化路径探索

作者:白小琼发布时间:2023-07-14 17:20:00

第5期

编者按:

“青年科研论坛”是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品牌强院”发展理念,立足“名家、名作、名刊、名牌”品牌建设,创新设立的一个文艺研究与评论栏目。该栏目将以主题文稿形式,展示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各艺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学术热点的思考和看法,文艺作品的艺术评论等相关文章,并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业点评,以期加强青年科研队伍建设,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文旅演艺的发展现状和优化路径探索

 白小琼


随着旅游业发展及游客需求多元化发展,旅游演艺已成为旅游计划的重要一环。《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均提出要充分发挥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发展载体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出优质旅游演艺作品。这对旅游演艺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文化旅游演艺则是各种旅游演艺形式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类。文化是旅游的载体,旅游是文化的灵魂。随着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如何切实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是业界正在思考的问题。旅游演艺的原生态与艺术专业化的矛盾如何解决,审美的趣味性如何获得观众认同?旅游演艺的艺术格调如何提升?舞美设计如何改进?如何实现文旅融合中旅游演艺的品质提升?演出中,传统文化如何注入演出形式与演出内容,内核如何体现,文化糟粕如何屏除?这些仍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对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于依赖自然、建筑或者舞台场景的视觉震撼力,却忽视了对文化本身的细腻解读和呈现。”其实各地传统文化旅游演艺发展的瓶颈亦是如此。具体而言,首先是对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不够深入,过度依赖技术手段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其次是旅游演艺同质化问题突出,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各旅游目的地应开展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做好资源发掘与整理,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特征,找准旅游演艺的切入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品牌,并围绕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演艺节目创作,避免同质化。

(二)提升传统文化旅游演艺节目的艺术格调

“深刻、真实地展现传统文化特色决定了旅游演出是否具有文化内核与资本转换潜力。”以川剧旅游演出为例,大多数旅游演出更强调川剧的技艺性程式化动作的呈现,如变脸、吐火等,缺乏对传统川剧优美唱腔的呈现。对于游客而言,会让其对川剧的印象仅停留在技艺层面,而忽视其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消解了传统文化表演形式的丰富性。一些地区由于创作人才缺乏,演员专业水平有限,导致传统文化旅游演出节目的质量较低、舞美设计陈旧,难以吸引观众。这就需要当地专业艺术院团、高校、艺术科研机构等加入旅游演艺节目的创作队伍,加强调查研究,多学习先进经验,为传统文化旅游演出产品的创作生产建言献策。一些地方专业院团的优秀剧目可以走进景区进行演出,一些专为宣传推广当地传统文化而新创作的剧目可以走出剧场,进入景区演出,重大专业演出赛事可以在景区举行,从而提升旅游演出的艺术格调,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特色的理解。

(三)以“互联网+”理念推进旅游行业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旅行业应充分利用行业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旅游演艺节目进行宣传推荐,对演出内容、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方便游客更直观形象地进行选择。应完善旅游演艺节目反馈机制,以观众为中心,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游客意见进行收集整理,改版创新,不断完善提升演出品质。

(四)加强传统文化旅游演艺周边商品的开发与推广

研发文旅衍生产品,是能够进一步拓宽旅游目的地盈利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的旅游纪念品、节目画册、书籍、原生音乐CD、服饰等,可以实现二次盈利。以成都市蜀风雅韵为例,游客在欣赏传统文化旅游演艺节目的同时,可以品尝成都特色盖碗茶,节目结束后,可以在专业戏装体验馆租用川剧戏服、化上戏妆拍照留念,拉近了游客与川剧艺术的距离。根据川剧变脸绝活研发的文创产品“变脸娃娃”,也成为游客体验川剧文化的新选择。

(五)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演出场所资源

山西旅游集团推出的大型诗经历史舞台剧《长恨歌》,以华清池为演出场地,以白居易同名诗歌为创作基础,实现了文物建筑、历史传说、文学作品的有机整合,因而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感较好,使其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了对文物建筑的理解与认识。湖北秭归推出的舞台剧《礼魂》,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进行演出,融屈原传说、楚文化、屈原辞赋于一体,加深了游客对楚文化、屈原精神的理解与感知。专业剧场资源不足,是调研中各地均存在的问题,随着《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出台,通过与产权所有方进行沟通协调,在做好文物建筑保护的前提下,可鼓励开展与文物建筑价值阐述相关的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文化活动,通过文物建筑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的有机融合,将更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发挥文物建筑的当代价值。

(六)区域联动,形成跨行政区域文旅联盟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文旅区域整合也成为发展趋势。这些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蜀道申遗联动四川省7个市26个区县,共含4条古道和68处文化遗址,大运河申遗更是地跨北至北京、南至浙江的8个省市共27个城市,包含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58处遗址。随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的出台,四川与重庆相继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合作协议》,对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推进两地同根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川剧、蜀锦等的研究与保护传承提出了具体措施。这些跨区域文旅联动的成功实践证明,文化根脉不可切断,通过打破行政区划障碍、促进文旅融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更有助于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文旅IP,更有助于带动沿线城市的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在跨区域文旅联盟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实现旅游路线、文旅产业集群、旅游业态等硬件设施的互融互通之外,更需要加强对所在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为创作更多展现文化流布全区域特征的优质文旅演艺剧目打好基础。只有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才可能实现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互惠共赢。

旅游演艺究其本质,是对一地原生态文化的消解与再造,不可能原原本本地保留当地文化样式与内涵。游客的短暂观影过程中,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不过是浮光掠影、惊鸿片羽,不可能特别深入。缺乏充分的观影准备与生活体验,旅游演艺对游客而言不过是浮于表层的文化外衣而已,其内核仍是新兴科技手段与当地文化的部分元素的嫁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旅游供给要实现品质化,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放诸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看,演出毕竟只是旅游的一部分,单纯依靠旅游演艺来宣传一地文化,收效未必显著。只有在文旅融合中真正做好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让游客处处皆可感知文化、了解文化,当他们真正走入旅游演艺现场,才能真正从中深刻地受到感染。

作者简介:

白小琼,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二级艺术研究。主持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川剧丑角表演艺术档案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在研),主持或主研完成多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四川省财政专项项目等,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参与完成《我的非遗生活》《首届“嘎玛博秀杯”优秀中青年唐卡画暨藏文书法作品邀请展作品集》等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

专家点评:

文旅演艺项目的提质升级是当前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项目内容和演绎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在旅游演艺市场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将文化资源与演艺科技相融合,是打造旅游演艺精品、繁荣地方文旅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传统文化与旅游演出相结合的路径入手,在资源挖掘、艺术格调、信息互通、推广开发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相关的旅游演艺产品的优化升级为例,提出在文旅演艺市场中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和文旅联盟,其观点具有创新性,对相关决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专家简介:

王娟,一级艺术研究,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文艺评论研究所所长。与人合作撰写专著《四川灯戏》(第一作者),出版个人学术文集《管见集》,在《四川日报》《四川文艺》《四川画报》报发表文章《以传统文化之美抒写惟民至上之心——评新编大型川剧〈草鞋县令〉》《川北灯戏》《堂灯》等;曾在核心期刊发表《当代川剧传承发展及生态链建设研究》、《川剧演出形态与青年受众的审美取向》、《戏曲艺术的意向和意境——兼论川剧〈水微澜〉的写意化思维》等十余篇论文。在专业报刊和省级官方新媒体平台发表《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评沪剧现代戏〈敦煌女儿〉》、《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评西安话剧院话剧<路遥>》、《从川剧<白蛇传>被热捧看川剧观演的取向》等多篇评论文章。曾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等。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四川戏剧》
稿件进度查询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黄河文化巡展

川剧艺术博物馆

艺术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