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资讯
科研
资讯

艺术小课堂|王娟:川剧表演之结构形态与剧种特色探析(一)

作者:王娟发布时间:2023-07-28 18:38:00

编者按:《川剧表演之结构形态与剧种特色探析》一文由我院文艺评论研究所所长、一级艺术研究王娟撰写,是研究和普及川剧艺术的优秀文章,将连续分三期推送展示,本文为第一期。

川剧是清代前中期在外来剧种与巴蜀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的地方大剧种,在长期的舞台实践过程之中,承中华戏曲之传统,承袭了戏曲艺术共有的审美特征,又吸纳巴蜀艺术之精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别的剧种同中有异。在其成长过程中丰富与发展了行当规范与角色特征相辅相成的角色行当、基础功法与专用功法共济互补的功法程式、奇思妙构与专功奇技融通共创的特技绝活,构建成层层递进、三位一体的结构形态,彰显出规范中见独特、意象中含具象、拙朴中显智慧、土俗中透文雅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昭示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品质。


行当规范与角色特征相辅相成角色行当


中国戏曲是一种首先将剧中人物归入某一人物类型,然后从类型特征中突出人物个性的表演艺术,角色行当就是戏曲舞台上众多人物的类别归属。角色行当是基于对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高度综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表演体制,不同行当在功法程式的训练和运用上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的基本技术规范。

川剧形成前期,同它所继承的昆曲、高腔、梆子、皮黄等古老剧种表演体制一样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至晚清及民国年间,随着表演艺术的地方化演进,生行分为小生和须生,末行则归入须生,其表演体制演变成小生、须生、旦角、花脸、丑角五个行当,同别的剧种已有所不同。而变化最大的是角色行当之下的人物类型,更为严谨精细、丰富多彩,更有生活气息,更具性格特色。川剧旦角俗称小旦,川剧丑角俗称小丑,加上小生,习称三小。川剧以“三小”为主的剧目较多,其表演的剧种特色也较明显,这里仅以“三小”即旦角、小生与丑角为例,对川剧角色行当的剧种特色试作简要探析。

一是旦角。旦角为剧中的女性角色,根据剧中人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的差异又细分为正旦、青衣旦、花旦、闺门旦、奴旦、武旦、刀马旦、鬼狐旦、泼辣旦、老旦、摇旦、丑旦、娃娃旦等十四种人物类型,表演上也同中有异,各具特色。试举几类,即可见其概略。闺门旦扮演待字闺中的青春少女,是传奇故事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按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可分为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两类。“大家闺秀”一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举止言谈规范,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用“一”字步从容缓行。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幽闺记》中的王瑞兰等。“小家碧玉”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少女,健康朴实,步伐轻快,善用手帕,喜耍辫子。如《法门寺》中的孙玉姣、《柜中缘》中的玉莲、《春秋配》中的江秋莲等。二者虽年龄相当或品性相通,但其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家庭教养的差别,与所扮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更贴近,生活气息浓郁。鬼狐旦是综合花旦、武旦、刀马旦、青衣旦的特点而发展形成的旦行类别,为川剧所独有。剧中多是鬼狐化身的人物,要求身段灵动,步法矫健,掉形换影,飘忽不定,具有“快、灵、惊、诧,疑”的体态特征。如《情探》中的焦桂英、《放裴》中的李慧娘、《刀笔误》中的施舜华等,鬼旦要耍绫子,狐旦要耍翎子,以突显其飘忽灵动之感。其狂放不羁的表演风格,尽显巴蜀文化的山野和灵慧之气。摇旦扮演媒婆、妓院鸨母一类角色,为川剧所独有。此类角色大多刁钻泼辣、多嘴多舌,常是满头珠翠、贴太阳膏、点美人痣,不时扭腰摆手、耸肩甩胯、有摇摆感,如《拾玉镯》中的媒婆、《黑虎缘》中的鸨母等。一些丑角演员也常扮演此类角色,饶有风趣。

花旦.png

花旦

青衣旦.png

青衣旦

鬼狐旦.png

鬼狐旦

二是小生。小生一般指剧中俊扮的青年男性,根据人物身份和表演功法分为文小生和武小生。文小生是川剧表演中最有特色的角色行当之一,这里略作介绍。文小生在剧中扮演的人物多为文人墨客,也有帝王公卿,按其社会地位和穿戴服饰分为袍带生和褶子生两类。扮演帝王公卿者称为袍带生,如《淮河营》中的刘禅、《桂枝写状》中的赵宠等;扮演文人墨客者称为褶子生,如《御河桥》中的宣登熬、《绣襦记》中的郑元和等。褶子生都身穿长衫褶子,常利用褶子的飘舞表达人物的气质和情绪,儒雅风流,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折子戏《放裴》中裴禹的表演堪称以褶子功展示人物心境和情绪变化的经典。文小生在念白、唱腔、身段、功法上讲究“瓜、嗲、秀、媚”,传统剧目《柳荫记》中的梁山伯、《焚香记》中的王魁、《绣襦记》中的郑元和、《红梅记》中的裴禹、《琵琶记》中蔡伯喈、《玉簪记》中的潘必正都是川剧文小生表演的范例。川剧舞台上一些鼻抹白粉、心地善良的青年男性,也常由文小生扮演,如《乔老爷奇遇》中的桥溪、《荷珠配》中的赵旺等,他们往往在文小生的表演中融入一些丑角表演的滑稽与幽默,别有一番情趣,是川剧文小生表演上的一大特色。

文小生.jpg

文小生

武小生.png

武小生

三是丑角。四川人诙谐幽默,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常以独特的乡土语言自乐或乐人,也偏爱川剧的喜剧。川剧传统剧目中拥有大量的喜剧,正剧或悲剧中也多是悲喜交错、悲剧喜演。而这些喜剧性表演大多由丑角演员完成,丑角在剧中一般为插科打诨、调笑逗乐或者内心丑恶、举止轻浮的角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式各样的喜剧性人物都可由丑角来扮演。丑角依其身份地位和服饰穿戴的区别,大致分为袍带丑、官衣丑、褶子丑、龙剑丑、襟襟丑、婆子丑、方巾丑、武丑八种人物类型。袍带丑主要扮演帝王将相、王侯公卿一类人物,穿蟒袍、挂玉带。既有昏庸残暴之辈,也有雄才大略之人,表演含蓄幽默,讲究唱做并重,如《反冀州》中的殷纣王、《晏婴说楚》中的晏婴、《挡幽》中的周幽王、《问病逼宫》中的杨广、《百寿图》中的程咬金等;官衣丑扮演的是封建社会中的文职官员,穿官衣、挂玉带。有的狡诈多谋、见风使舵,有的大智如愚、大巧若拙,常有“耍官衣”的程式化表演,如《赠绨袍》中的须贾、《鸳鸯谱》中的乔太守、《金琬钗》中的公孙恺等;褶子丑主要扮演骄奢放纵、浅薄媚俗的王孙公子、纨绔子弟、商贾富绅一类人物,因其多穿红色褶子,又称“红褶子丑”,表演上有小生做功,善于飞褶子、耍扇子。如《审玉蟹》中的宁欣,《闹钗》中的胡琏,《园庭拾巾》中的王文,《做文章》中的徐子元,《活捉三郎》中的张文远等;龙箭丑主要扮演暴戾凶残、荒淫无道的君王宗亲、高官显宦一类人物,他们头戴软王帽,身穿龙箭衣,故得名龙箭丑,如《三伐宋》中的宋康王、《奔番》中的毛延寿等;襟襟丑在剧中扮演市井乞丐或落魄子弟等一类人物,大多心地善良、爱憎分明,表演拓落不羁、灵活自由,如《绣襦记》中的张三、李四,《花子骂相》中的孙家二、《邱旺告贫》中的邱旺等;方巾丑多扮演谋士、师爷、书吏、方士之类人物,表面上谦恭卑让,暗地里玩弄权术,多是口蜜腹剑之辈,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乔老爷奇遇》中的蓝心会等;武丑主要扮演武艺高强、飞檐走壁之类人物,穿黑色短打衣、蹬黑色打鞋,以短打武生应工,摸、爬、滚、打快速敏捷、干净利落,待人接物聪明机警、诙谐风趣,如《顺天时》中的土行孙、《拦马》中的焦光谱等;婆子丑为川剧中较有特色的人物类型之一,多扮演泼辣凶悍、多嘴饶舌或心地善良、语言风趣的中老年女性,如《迎贤店》中的店婆、《投庄遇美》中的梅妪等。

川剧丑角扮相夸张、语言诙谐、动作滑稽,而又俗不伤雅,常带有一丝书卷气,能产生笑中含泪、回味无穷的演出效果,同别剧种的丑角表演艺术相比较,有一种独特艺术魅力。

褶子丑.png

褶子丑

方巾丑.png

方巾丑

可见,较之别的戏曲剧种,川剧中人物类型的划分更为繁复精细,功法程式也更丰富多采、富有生活情趣。而各个角色行当中人物类型的精细化,以及各种人物类型功法程式的体系化,为川剧表演在类型化的规范中突显人物个性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川剧舞台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传神,更具性格特色。

640.png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四川戏剧》
稿件进度查询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黄河文化巡展

川剧艺术博物馆

艺术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