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文艺评论
艺术创作

大众评戏|川剧人的坚守与担当——观新编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

作者: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0-14 09:56:00

撰稿:杜建华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


10月2日晚7:30,合江县川剧团演出的新编现代戏《最后一场封箱戏》在合江县公演并网络直播。由于合江县路途遥远加之疫情防控要求不能到现场观看,对于我这样已经习惯了网上看戏的观众来说,还是拿起手机、面对不时卡顿的小视频,虽然感觉不顺畅,但令人牵心挂肠的故事、演员优美的唱腔,准确到位的表演还是让我不离不弃地看完了全场演出。除了动人的故事、悦耳的唱腔之外,这出戏,还让我看到了普通川剧人的坚守与担当。

杜1.png

这是一个发生在小镇万年台上的故事。就在川剧团长陈丽雯光荣退休、准备告别演出之时际,剧团最有希望的小生演员林有才弃艺经商,离开剧团。年仅10岁的丫丫、剧团伤残演员高大川的养女自愿拜师学艺。8年后,陈丽雯精心培育的丫丫学艺有成。此时,林有才经商发财回到小镇要拆掉万年台搞经济开发,遭到陈丽雯、高大川等的坚决抵制。不料高大川突发疾病住进医院,高昂的医疗费让丫丫动摇了继续学习川剧的信念,要去打工挣钱。面对即将拆掉的万年台和爱徒的离去,陈丽雯与师兄妹以演出最后一台《绣襦记》作为告别。父辈的坚守、声情并茂的演唱,感动了陈有才,解开了埋藏心中的郁节。最终,承载着数百年文化历史的万年台成为小镇文化中心,古镇旅游为小镇带来了新生活。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提出了“立主脑,剪头绪”、“贵天然”的戏曲创作法则,以此来关照《最后一场封箱戏》的创作演出,可谓十分贴切。这出描写当下川剧人情感生活的现代戏,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并非宏大历史题材,却获得了63万网络观众的线上观看。现代戏究竟以什么打动观众,这出戏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其一,结构一个有思考有内涵、有情感有起伏、有伏笔有呼应、有头有尾的情感故事。合江县本土青年作家张波原本擅长小说写作,具有独立思考、善于结构故事、捕捉现实生活题材、开掘人物心理的文学素养,他将这一才智运用到川剧剧本写作上,讲述了一个表现特定川剧群体生存现状和情感生活的现实题材故事。剧中所有矛盾冲突的起因、展开、结局,皆因为情感因素而导致发生,因而,故事情节的推动显得自然而顺畅。当年,因一次演出事故,同台演戏的师兄林有才之父,为救丽雯摔下万年台而亡,而师兄高大川也从此落下残疾,有才因此而心结难解。但是,作为川剧人的后代,他心中仍然保持着一份对父辈、同行和川剧的起码情感和尊重,这也是最终矛盾能得以解决的情感基础。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基层川剧从业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那份对艺术的执著和坚韧传续,而剧本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现实针对性和情感倾向,正是触及观众心灵和体现剧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之所在。

其二,尤其值得赞扬的是演员富有韵律化的表演和自然而饱含情感的演唱,为观众提供了戏曲审美的丰富元素。第一主角陈丽雯的扮演者张晓红是一位年愈半百、具有深厚舞台积淀的优秀演员,恰好与剧中人年龄、身份、地位十分贴近,她对于角色的体验感同身受。难得的是,张晓红如同剧中人一样,有一副天然美好的嗓音,无论高中低音,她都能保持吐字清晰、婉转自如、轻重舒缓、入耳入心,游刃有余,动人心弦。友情助演扮演高大川的是省川剧院的名角熊宪刚,这位一直坐在轮椅上的角色,依然展示了他独特的演唱技艺和讲口之功。陈有才、丫丫的扮演者王耀超、朱婷婷都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青年演员,无论唱、念、做、舞都情感真诚、规范有度。满台演员无论老中青都表现出良好的基本功和职业精神。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川剧,尤其不可缺少的是编、导、演、音、美的共同创造,导演对舞台的整体构架和把握功不可没。全剧所体现出来的清新、现代而又不失传统风范的审美风格,使该剧显示出在当下川剧舞台演出剧目中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质。

杜2.png

舞台美术设计由于网络传播的局限而难以有效呈现,但是其简洁、大气、象征、准确的创作表达,为全剧提供了有所裨益的审美元素。音乐设计全剧风格统一和谐而不失川剧韵味,为演员的演唱提供了坚实基础。正是经过编、导、演、音、美各方的合力创造,该剧达到了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其四,值得关注的是,就是这样一出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没有什么悬疑可言、更没有所谓名角大腕登场的一个县剧团的演出,却获得了63万观众的点击观看。除了演出之前的广泛宣传之外,由此也可以捕捉到一些新信息,即21世纪的观众,仍然保持着对川剧艺术的观赏需求,网络直播川剧这一全新的观剧方式,也可以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剧体验和审美愉悦。

合江县川剧团是当前四川省硕果仅存、尚能坚持创作演出新戏的两个县级川剧团之一,他们常年流动于基层、服务于山乡群众的事迹早已传遍业界、见诸报端,因而也得到各级党委、文旅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在振兴川剧40周年之际,他们勇于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敢于直面基层川剧团的生存状况进行创作,因地制宜、积极作为,在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守一方阵地,创造条件创新发展。他们创造的成就和经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振兴川剧40年来理论总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与解析。(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四川戏剧》
稿件进度查询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黄河文化巡展

川剧艺术博物馆

艺术新苑